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记我的同事们

小学时的作文经常有"记一个人"这种类型的,比如"记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今天记记我们组的同事们.我在家里偷偷记他们,不知道办公室里是不是喷嚏连连.

我工作的部门负责研发甲骨文核心产品RAC. 我所在的小组有十五个成员,主要负责RAC performance的监控.我是组里的第六号元老,可惜组里几乎所有的人在甲骨文工作的时间都比我长,十几年二十年的。一旦加入我们组的人很少有离开的。我想这与本组的文化很有关系。我们组的经理麦克是个五十多岁的德国人,他自然很器重德国同胞,组里有六个德国人,三个日本人,两个美国人,一个埃及人,零个印度人。最后这个零老印估计打破了甲骨文的记录, where else in bay area can you find such a group? 所以我们都赖在这不挪窝,呵呵。

我在这个组工作了几个月就喜欢上了这个组。我想对我来说具体做什么工作不是很重要,如何工作,和谁一起工作更重要。这个组有很强的团队精神,组员互相帮助扶持,尤其是这些这些德国人,你问他一个问题,他会抓住你给你讲十个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德国日本工程师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的要求非常令人赞叹,难怪人家生产的东西质量就是高。有时和老板一起看数据,百分之一的数据变化都会引起他的注意,让我汗颜啊。

老板麦克专业水准高,又特别友好,任何人有问题向他请教,他从来都是第一时间回复,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人暗中问我组里有没有名额,有没有可能转到我们组。除此之外,此人会九种语言,弹过十几年的钢琴,周末自己修船修房子,还特别谦虚,很少自夸。如果不是因为我好八卦,哪能知道他这么油菜。看看麦克再比比我自己,就知道什么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呦了。

念叨完老板再念叨组里二号元老,德国工程师思戴方。思戴方一定是德国最常用的名字,我们组里就有两个思戴方,不过这两个人个性截然不同,和我比较熟的是个性好的那个。思戴方有个中国太太,所以他会偶尔冒出简单的中文逗大家笑。思戴方也喜欢中国文化,有甚于他的中国太太,他每年会自己去中国工作一两个月,每次回来都对深圳研发部门的同事们赞不绝口,看得出他在中国同事们中的待遇很好,深圳的同事们来总部培训都会缠着思戴方。呵呵。因为他去中国次数比我多,时间比我长,思戴方会时常有些内疚地对我说,”千,你也可以经常会中国工作的,老板会同意的,公司会报销的。” 碰到这种情况,我就需要跟他解释我为什么更喜欢在美国工作,但我想他并不是真的理解。

思戴方为人很热情,工作上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又不好意思问老板的时候,就去请教思戴方.我比较佩服思戴方的是,一个看上去他也不会的问题,他很愿意花时间钻研.有的当时解决不了的,他会一直记着,过几天会给我一个惊喜.迄今为止,他还从未让我失望过.

组里的另一元老,日本工程师小野桑,技术含量高就不必再说了,还是个铁人.三年前,我碰巧和小野桑一起开始上健身房的Step Class, 我本来要放弃的,因为这个课的步伐太繁琐,我上了两个星期还没学会.跟小野桑聊起来,他说他也觉得很难,不过他让一个长时间上这个课的同事给他补了补课,学会了那些步伐的名称之后,再做动作就容易多了.他还很认真地把教练教的动作名称都写给我,告诉我再坚持一两个星期就可以跟上了.果不其然,又上了两节课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大部分的动作,心里暗暗庆幸没有中途而废.不过很快,小野桑自己去跑步锻炼了,因为他喜欢上了长跑.这一喜欢不得了,此君从长跑开始,又爱上了骑自行车和游泳,短短一年时间就开始参加铁人三项的训练.每年参加几次马拉松长跑比赛,几次铁人三项的比赛,从一个白白嫩嫩的硅工摇身一变成了满脸沧桑的运动员.
 
和德国日本工程师相比, 本组的唯一一位正宗美国工程师对工作的热忱就逊色很多.这也是位元老级的人物,不过是前几年才被我们VP从别的公司挖过来。 和本组的埃及元老一样,两位老爷爷活做的不多,话很多,一点点小事,经常可以发几段几段的电子邮件,不仔细看真会觉得此君水平甚高,有这么多看法和观点.仔细读读,通常令人不知所云,就是一派BS!不过我最欠缺的是什么?不就是BS嘛!

最后讲讲从我们组退休的瑞典老爷爷尤阮.尤阮六十多岁,有三个女儿,最近还作了外公.他的前妻曾经是我们公司某高级总管的高级助理.不知是不是凭了这层关系,尤阮在六十高龄顺利调到我们组.老人家年事已高,说话慢条斯理,每次听他讲话我都想帮他把后面的话说完.不过尤阮是个很开心的人,情商很高,定期会轮流跟每个组员唠唠嗑,又很幽默,大家都很喜欢他.他才到我们组不久就离婚了,那时我还幼稚,觉得他六十岁了还离婚很可怜,为他伤心.不过很快就听到了他的浪漫故事.尤阮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还生活在瑞典, 那时他去一个酒吧,认识了一个姑娘LL,当时就爱上了这个姑娘,并且给了她一枚小铁环表示要娶她为妻.但是后来两人再没有联系.直到三十几年后,尤阮婚姻不美满而离婚后,竟然又在瑞典找到了他年轻时的心上人,那位酒吧姑娘LL,而且LL现在竟然也是一个人. 两个人从此续上了三十年前失落的爱情. 两年前, 尤阮为了和这个心爱的女人一起共度余生, 辞去了公司的职务, 回到瑞典, 和这位一直留着他的小铁环的老太太喜结连理. 简直是电影一样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偶遇王晓红

一月份起爱丽丝开始在王晓红创办的凯丰游泳俱乐部(加州海豚游泳学校)学习游泳.王晓红是中国泳坛90年代“五朵金花” ,曾获多项世界冠军.把爱丽丝转到海豚学游泳很大程度也是看中了王晓红的名声.上了一个多月的课,一直很想目睹王金花的芳容,却未能如愿.

星期三晚上8点到9点是海豚的自习时间,海豚的学生可以交$4自己练习.我几个同事的小孩都坚持每周来海豚"自习",既提高游泳水平,又是很好的锻炼.所以每周三我们也带爱丽丝来练习,小家伙的游泳水平长进很快,越游越勇,跟同班别的学生一比,就看出练习和不练习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要说明哦,这个游泳练习可不是虎妈逼的,小人儿去过一次之后每周从周一就盼着周三去游泳练习,我想也是因为爸爸可以和她一起游,是父女间很好的亲子时光.

话说这个周三的自习时间,游泳池旁边站了一位不起眼的中年女子,瘦瘦高高,白白净净,上身一件黄色短袖T恤套在深色长袖外面,下身是很普通的运动裤和运动鞋,头发很长及腰,梳了马尾辫。我对陌生人的观察一般到此为止。她正在辅导一个泳池里的女孩游泳动作.我一开始以为她是女孩的家长,正在心中赞叹她辅导的动作竟然那么专业!在肥肥冲我挤眉弄眼一阵之后,我仔细看了看这个貌不惊人的女子,原来正是大名鼎鼎的王晓红!

我的注意力一下子从女儿身上转移到金花和她的学生身上。王晓红辅导的一般是游泳健将,需要普通的教练精心挑选出来,才送到head coach这来训练。水池中的女孩大概十三四岁的样子,很健美,上臂稍粗,估计游泳健将都是这样。女孩游的相当相当快。我想找一个最符合她的物品来比喻,像鲨鱼?像水波?最后我觉得鱼雷最贴切。她游仰泳,左臂一下右臂一下,几乎没有声息,脚在水里自如的打水,也不见水花,就这么轻悄悄的,刷的几下,游完25米单程。我简直是看呆了,实在太美了。

教练王晓红对学生要求很严,教学非常认真。这个学生每游完一圈,就会上岸,王晓红辅导她做手臂和腿的动作,手臂转多大角度,如何伸张,一丝一豪都很严格。学生在水里游的时候,王晓红会一直盯着她的每个动作看,没有走神过。我相信世界冠军当年训练的时候肯定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勤学苦练,才能获得这么令人瞩目的成绩。佩服你们,我们的五朵金花!

趁着爱丽丝游到王晓红那边的岸边,我也追过去仔细看看美丽的金花。金花年轻时的容貌我早记不得了,现在的金花很符合四十出头女人的形象,端庄稳重,不愧是运动员,行动起来身轻如燕。虽然她对自己的学生一脸严肃,但看到爱丽丝一圈一圈认真的游时,竟露出赞许的微笑,让我颇为感动。

附上一段爱丽丝练习的录像。因为偶遇了世界冠军,小家伙今天游得格外起劲儿。大家注意岸上穿黄衣辅导学生的就是王晓红。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酥油> 进行时

被<虎妈战歌>打断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又重新捧起了这本唯美绝伦的小说<酥油>, '一首用生命抒写的善与美的歌,一个足以让心灵重生的故事'. 两个同样掘强固执的中国女人, 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目的,仿佛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 她们之间的反差也如被喜马拉雅山隔断一样不可逾越.感谢我的心灵之友Iris, 介绍了一本净化心灵的书给我.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也谈 《 Battle Hymn of Tiger Mom 》

2011年兴风作浪的一本书要算美籍华人Amy Chua(中文译名:蔡美儿)的 《 Battle Hymn of Tiger Mom 》,中文翻译《虎妈战歌》.

《虎妈战歌》出版前两星期,华尔街时报针对此书发表一篇题为"Why Chinese Moms are Superior"的文章,掀起轩然大波.刚看到这篇文章,我以为蔡美儿说的是反话,是在讽刺中国式严厉古板的教育方法.仔细读完,才发现她是彻彻底底地赞同,并推行她所定义的中国式的教育.然而她自诩为中国妈妈代言人的行动,甚至激怒了很多中国家长.

不管她具体的教育方法如何,她的确培养出了两个非常出色的女儿.这引起了我很大好奇心,很想看看这位妈妈自诩的中国式教育是怎样的.想必华尔街时报的文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不管是爱她还是恨她的人都很想读她的书,圣和西公共图书馆竟然有一百五十人在等待借阅这本很有争议的书.好在我有一个有先知先觉的网友,竟然在第一时间借到了这本书,然后愿意借给我们几个网友传阅.我是最后一个拿到书的,只有几天的时间就要还,不过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周末我竟然把书看完了,感触很多很多, 所以要再花点时间学习Iris写写书评.

如果你只读过那篇华尔街时报的文章,你对这本书和对蔡美儿的印象一定是片面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有血有肉一个爱女儿和家庭的妈妈教育女儿的经历.两个女儿,一个听话乖巧,适应了这种高压的教育方法,成为音乐天才.另一个女儿叛逆倔强,和妈妈反目成仇,最终让妈妈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缺陷而开始改变.

先抛开育儿经不谈,蔡美儿的笔杆子相当厉害,讲述她家里的故事一环扣一环,描写生动,有条理,让读者的心跟着起伏,紧张,放松,联想,期盼。可以看得出来蔡美儿的思维非常敏捷,头脑很清晰.她讲到大女儿苏菲准备一个接一个的演出,比赛时, 我会跟着一起紧张手心出汗, 希望苏菲可以突破一个个关卡。而苏菲总是众望所归地成功,终于在十四岁获得在纽约Carnegie Hall钢琴独奏的机会。苏菲是顺从的,也是顺利的。引起争议和震撼的主要是倔强的小女儿璐璐。三岁的璐璐宁可在冰天雪地的户外罚站,也不愿意认错。为了和姐姐之间不形成竞争,蔡美儿给璐璐选择了小提琴。然而在苏菲那里获得成功的教育方法,在璐璐这却一次次碰壁,尤其随着璐璐长大,母女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璐璐强烈反对妈妈在午餐时间去学校接她回家练琴,璐璐在利斯特学院和姐姐同台演出遇到严厉的匈牙利辅导老师而拒绝上课,璐璐去Julian音乐学院考试的失败后和妈妈的争执,璐璐开始对自己的小提琴陪练老师不尊敬顶撞,璐璐多次拒绝登台演出,直到最后在莫斯科红场璐璐对妈妈大喊“I hate you!!" 这一幕幕场景敲打着我的神经,让我一同紧张,一同伤心,让我不停地假设和联想如果女儿有和璐璐同样的表现,我应该怎么办。

蔡美儿的文笔又相当风趣。在一幅幅矛盾,成功,欣喜,泪水的画面背后,她的语言妙趣生辉,让读者紧张的心情一下得到释放,有张有驰。第一个让我哈哈大笑的话是她告诉女儿每次考试都要检查三次“Always check your test answers three times". 这话竟然和我和老公对女儿说的话一模一样。也是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蔡美儿。

书中还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比如蔡教授为了讨好璐璐,养了一只会跑却不会走的Samoyed狗, 名叫Coco. 然而照顾狗的任务就全落到她一个人身上. 让我吃惊的是蔡教授竟然对她的狗也有很大期望, "Nevertheless, not knowing a thing about raising dogs, my first instinct was to apply Chinese parenting to Coco." 她期望Coco可以数数, 也许可以成为在南极北极探险的带路狗. 所以她开始兢兢业业带coco上课,培训coco.  然而经过调查, Coco的智商实在不高,当蔡教授的先生试图劝她放弃时, 蔡教授失望地说"What dream do you have for Sophia, or for Lulu? Do you ever even think about that? What are your dreams for Coco?" 然而养育两只无德无能的狗的经历,也让蔡美儿开始思考自己的育儿理念."Chinese parenting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 I can think of. You have to be hated sometimes by someone you love and who hopefully loves you, ....." " My dogs can't do anything --- and what a relief. ... I don't try to shape them or their future. For the most part, I trust them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s for themselves...."

蔡美儿的幽默也来源于她的直率和自嘲.我很欣赏她率直的风格, 不仅是她写作的风格, 更多是她人格的魅力. 比如她可以直接地告诉女儿们她要退回她们送给妈妈的生日贺卡, 因为女儿们随便糊弄了一张, 没有花心思. 而妈妈在给女儿们筹办生日宴会总是会花很多精力和金钱. 在她的要求下, 女儿们重新准备的生日礼物就精致的多. 我想父母如果需要子女同等的尊重和爱护, 除了以身作则, 的确需要提出正面要求.

蔡美儿更不顾美国先生反对, 在婆婆(即她美国先生的亲妈)患白血病之际把婆婆接到自己家照顾, 让婆婆在生命的尽头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因为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回到本书的重点-- "虎妈的育儿经". 蔡美儿自诩虎妈, 用的是中国教育方法, 书中多次对比中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 我觉得蔡美儿自身经历和推行在女儿们身上的高标准要求和极端的教育方法是她这个个体的现象.  虽然她的方法和观点在很多中国家庭中依稀可以看到踪影, 但是能把这种极端的方法贯彻至终的中国家长屈指可数, 实数另类.

抛开不妥当的归类, 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让我有些些共鸣, 然而更多的是震惊和不可思议.

再未读这本原著之前, 我已经把自己归类到虎妈的嫡系, 因为我自以为对女儿要求很严,很中国化了. 拜读完原著, 我才知道自己在虎妈眼里充其量是只小猫咪, 小白兔, 小松鼠.

你会相信有妈妈即便在度假的时候还会特地找琴房让孩子每天坚持练琴吗? 你会相信苏菲在Carnegie Hall演出前一天还要练琴到夜里一点吗?你会相信有妈妈一周三四次在午饭时间把孩子从学校接出来练琴吗?你会相信有妈妈愿意花几千美元雇佣音乐系毕业生陪同出行就是为了女儿在面试前可以有个陪练吗?你会相信有妈妈在每个周日开车往返五个小时带女儿去上小提琴课吗? 你会相信有妈妈给女儿写下过几千个纸条,  告诉她们每天练琴的要领吗? 这只是虎妈蔡美儿不可思议的一小部分.

如果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人人喝彩的事, 已经需要极大的毅力, 蔡美儿所面对的是来自家庭, 爱女, 社交圈不断的质疑. 在目睹和经历了女儿坚持要外孙女在和小提琴大师面试后不休息继续练琴的事实, 就连蔡美儿中国虎妈的动力来源--虎妈之母都开始反对自己的女儿, 要她为璐璐寻找不同的路径. 然而, 虎妈一意孤行, 固执己见. 直至最后和小女儿矛盾激化爆发, 让她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问题, 而给璐璐也是她自己一条新生的路.

在涉及她和璐璐的矛盾的时候, 蔡美儿几次透露出内心的柔弱, 却马上又被另一个声音控制. 当璐璐因为不练琴而不能剪发的时候, 璐璐一怒之下给自己剪了左长右短很古怪的发型. 蔡美儿说"Part of me wanted to scream hysterically at Lulu and throw something at her. Another part of me wanted to wrap my arms around her and cry uncontrollably." ..."But instead, I rolled my eyes, "it's not a big deal...Don't create a problem where there isn't one. I can handle this." ".

看到这些来自内心的母爱与自身尊严的矛盾, 我开始很同情蔡美儿. 这是另外一段让我为她落泪的描述, 是在璐璐十二岁的Bat Mitzvah仪式之后, "that night, after all the guests had gone ..., I lay in bed wondering if Lulu might come and hug me the way she did after "The Little White Donkey". It had been a long time. But she didn't come..."

这里要说说Little White Donkey. 辅导璐璐演奏Little White Donkey可以说是虎妈育儿经的精华. 璐璐七岁的时候练习这个钢琴曲, 却因为左右手配合不好无法完成. 蔡美儿的做法是不停地练习,不可以离开钢琴, 不可以喝水上厕所. 然而就是经历了这样几个小时的练习, 璐璐突然会弹了 "A moment later, she was beaming "Mommy, look -- it's easy!". After that, she wanted to play the piece over and over and wouldn't leave the piano. That night, she came to sleep in my bed, and we snuggled and hugged, cracking each other up. " 她的pushy的做法对七岁的璐璐是成功的, 也更增加了她对自己教育方法的信心.

这件事不管做法怎样, 我赞同蔡美儿的观念"Western parents worry a lot about their children's self-esteem. But as a parent, one of the worst things you can do for your child's self-esteem is to let them give up. On the flip side, there's nothing better for building confidence than learning you can do something you thought you couldn't. " 坚持不放弃,完成一件不可思议的任务, 不论对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大大增加自信.

蔡美儿和璐璐矛盾激化的部分, 也是我对虎妈爱恨交织的地方. 我赞赏她的毅力和才华, 赞叹她为女儿们做出的巨大的牺牲, 同时我厌恶她随时随刻监督女儿的控制欲, 不给她们自由, 不相信女儿们可以为自己的前途做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我同情她, 同情她为女儿付出的时间精力心血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憎恶. 这同情也是加入很多个人色彩, 读着她的经历, 我会不由地联想六岁女儿最近对我的态度问题, 我和女儿的主要矛盾何尝不是练琴造成的? 我相信每一位母亲都是无私地, 愿意为子女奉献所有, 母亲所作的一切都是以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 但是并不是母亲的所有所作所为都可以得到子女的理解和赞同. 事与愿违的时候, 母亲和女儿都会受伤.

全书的高潮是在莫斯科红场的咖啡厅, 很有电影结尾的味道:璐璐对虎妈大喊" I hate you!!". 虎妈冲出餐厅,狂奔"Then I stopped. I had come to the end of Red Square. There was nowhere to go". 我的泪水也一滴滴落下,不知所从. 

本书的结局有些仓促,但是真实,符合虎妈不屈不挠的性格.我只希望蔡美儿和女儿们的关系可以改善,如果为了培养一个钢琴家,一个网球冠军而失去了女儿的爱,我宁可远离鲜花和掌声. 

最后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看这本书不必太较真,娱乐一下而已,蔡教授自己都说了,书里一些描写夸大其词。这本书本来也不是为了给大众做育儿经的。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圣诞可爱岛之旅

2010年的圣诞节我们在夏威夷的可爱岛度过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假期。


可爱岛(Kauai )是夏威夷四个岛中景色最美的。和欧胡岛( Oahu )不同,可爱岛游客少,自然风光保护得好。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到可爱岛,但是以前在欧胡岛,茂宜岛都玩过,我们一点陌生紧张的感觉都没有,很自然地融入了夏威夷的风光和民俗中。


出行前在half price book买了本旧的导游书,“The ultimate Kauai guidebook"  by Andrew Doughty & Harriettt Friedman. 到了可爱岛发现这本导游书竟然是岛上最畅销的书,遍布岛上所有的商店,包括costco. 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们光顾了一些“神秘”的景点,也会看到那里的游客在拜读这本书,大家不由会心一笑。

度假中的亮点我一点点道来。喜欢看照片的朋友可以一睹为快


小老师

晚上去中文学校接爱丽丝, 当着众多家长和老师的面, 我一下被中文老师抓住. 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

想不到吴老师开始不停地夸爱丽丝. "你这女儿真好啊, 特别愿意帮助同学. 我们班的Christine刚来的时候一句中文都不会, 一直是爱丽丝帮她, 教她发音. 现在Christine发音很标准,比我还标准,都是这个小老师的功劳.爱丽丝中文越学越好,她很认真,很专心."旁边的几个家长也跟着附和,"是啊,这孩子特懂礼貌,每次见到我都很热情打招呼."

我心里这个甜蜜啊.虽然知道人家吴老师很会讲话,很会鼓励孩子和家长,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回家后我问爱丽丝帮助同学的事,她说别的同学都不愿意帮助Christine, 她就一直volunteer教Christine. 前几天另外一个同学Florence落了一个月的中文课, 爱丽丝也volunteer给Florence补课.

其实按中文水平, 还真轮不到爱丽丝给同学补课, 班里中文好的同学多的是. 不过看似成绩好的孩子没有我家女儿这助人为乐的精神. 我很高兴她有这份热情和信心, 很高兴她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帮助别人.